芗城招商引资
芗城区位于福建省东南部,北纬24°29´14"~24°42´41",东经117°29´3"--117°43´1",九龙江下游漳州平原地带。区境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系博平岭东翼余脉,属侏罗系南园组火山岩组成的山地丘陵。最高峰天宝山的三尖峰,海拔高度928.8米,与五凤(峰)山(775米)、金沙大岭(574.6米)连绵形成天然屏障。东南地势平坦。九龙江西溪与北溪夹峙区境而过,形成冲积平原。区境南北长25.l公里,东西宽23.4公里。土地总面积264.59平方公里。其中山地50.33平方公里,占19.02%;丘陵125.76平方公里,占47.53%;平地84.59平方公里,占31.97%;低洼地3.91平方公里,占1.48%。芗城区 - 行政区划芗城区芗城区地处福建省南部九龙江西溪、北溪夹峙的漳州平原。距厦门50公里,离省会福州320公里。1995年芗城区四至为:东南与龙海市相联,西和南靖县接壤,东北同长泰县隔九龙江北溪相望,北及华安县毗邻。区境极东是浦南镇龙兴村,极西为天宝镇的岭关,极南是芝山镇诗墩村,极北为浦林金沙岭。东西长23.4公里,南北宽25.1公里,总面积264.59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31.44平方公里,人口43.6万人。辖四个镇、六个街道办事处和一个管委会。即天宝镇、浦南镇、石亭镇、芝山镇;新桥街道办事处、西桥街道办事处、南坑街道办事处、巷口街道办事处、通北街道办事处、东铺头街道办事处和金峰开发区管委会。芗城区 - 历史沿革芗城区自梁大同六年(540年)置龙溪县,始有龙溪县城关。龙溪县唐开元二十年(732年)以前隶属泉州(治在福州)。开元二十一年(733年)隶属福建经略使泉州(治在今泉州)。开元二十九年(741年),龙溪县由泉州割属漳州。此后,隶属不变。唐贞元二年(786年)州治迁入,龙溪县城关遂得名漳州。沿至1951年6月,析龙溪县城关置漳州市。以后,境域逐渐扩大。至1960年8月15日,龙溪县和海澄县合并为龙海县,龙溪县撤销。1985年9月21日,漳州市升级为地级市,原漳州市辖地改置为芗城区,因九龙江西溪境内段别称芗江而得名。芗城自唐贞元二年(786年)始为历朝漳州附郭,州、府的所在地。民国初为路、道驻地。民国7年(1918年),为闽南护法区首府所在地。民国15年为漳州政治监察署驻地。民国21年4月,为闽南工农革命委员会所在地。民国22年,为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龙汀省治。民国23年,为第六、第五行政督察区驻地。芗城一直是龙溪县县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为龙溪地区专员公署、漳州市人民政府所在地,是闽南“金三角”厦漳泉对外经济开放区中心城市之一。芗城区 - 气候特征区内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春夏多偏南风,秋冬多偏北风。由于地形影响,市区 全年盛行东南偏东风,多年平均年风速1.7米/秒。大风日数6.8天。年平均气温21.1℃。全年日照2060小时。无霜期为330天~319天。全年雨量1450毫米~1612毫米左右。平均相对湿度 79%。适宜发展热带、亚热带作物。芗城区 - 水利资源芗城区区境河道纵横,池塘密布,水源丰富。主要水系有流经区境的九龙江西溪和北溪。西溪 区间溪长22.7公里,北溪区间溪长19.1公里。有流经五凤、过塘入宝新渠道的畸下溪。有市区环城河、诗浦人造河、塘头河、鳌浦大湖、墨溪大湖等。还有大小池塘、井、渠遍布郊区。水资源年平均可达121.3亿立方米,为工农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土壤资源主要是水稻土、砖红壤性红壤、红壤和冲积土4大土类、13个亚类,土壤肥 力属中等水平。芗城区 - 动植物资源由于气候适宜,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现存有南亚热带雨林、亚热带针叶林、落叶阔 叶林、亚热带灌丛、亚热带草丛、竹林和沼泽水生植物等7个基本类型。苔藓植物51科81种,藻类植物14科20属23种。裸子植物5科5属12种,被子植物104科311属454种。野生动物有兽类7目19科31种;飞禽类有11目31科67种。水生动物中鱼类15科44属47种;两栖类有13种;爬行类9科28种。芗城区 - 矿产资源矿藏有建筑用花岗岩、砖瓦粘土、高岭土、河沙、泥煤、耐火粘土等。还有丰富的饮用天然矿泉水。特别是地下热水分布城乡,资源储存量达 15063×1515千卡,相当于 21518.39万吨标准煤。芗城区 - 农业经济芗城区芗城区的农业,主要是以稻麦为主。唐以前为粗放型农业。春秋时期,吴越和中原文化已传入漳城,开始推行牛耕技术、养蚕、织布。唐代已开始实行早晚稻连作栽培,粮食已可一年二熟,并且有甘蔗、紫芋经济作物,还栽种荔枝、龙眼、柑桔、黄橙、粉芭蕉,培植各种花卉。至宋朝已经开始提倡精耕细作,使用先进的生产工具,如水车、戽斗、犁耙等,适水宜肥,强调冬耕。明代,注意改良土壤,“郭外之田,亩数石,则粪之,其山陬地寒,各聚草履以泥,状如墩,以火焚之”,并注意使用绿肥。开始引进种植小麦、大麦、玉米、甘薯、烟叶,引入新稻种,种植茶叶;并有淡水养殖。清初,战争和迁界之后,农业生产遭到很大的破坏。以后清廷采取了很多措施,恢复农业生产,农业技术有了芗城区一定的提高。由于地理气候条件优越,水果极负盛名,荔枝、芦柑、柚子、香蕉已成为名果。饲养业也有了一定的发展,饲养斗鸡相当普遍,引进番鸭、吐绶鸡新品种。民国时期,由于战争频仍,农业近乎破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土地改革,农业生产力获得解放。初期,粮食作物、水果、花卉、淡水养殖、畜牧饲养、农副业加工都得到全面发展,农业结构协调,加上大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兴修水利,农业相当繁荣。农业产值1951年比1949年增长23.02%,年递增7.2%。1958年后,由于“左”的错误,实行了所谓以粮为纲、“大跃进”的方针和路线,农业经济以水稻、花生种植为主,不允许栽种其他作物和饲养家禽,大砍“资本主义尾巴”,极大挫伤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只抓单一粮食生产,不允许家庭副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存在,生产秩序混乱,多种经营被抑制。到1976年,农业产值年均递减1.8%。1980年—1982年,全市(区)基本实行大包干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不断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业生产力获得第二次解放。1985年—1995年,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区委、区政府不断调整和完善产业结构,确定果、菜、牧、水产、食用菌、花卉为农业的主导产业,建立立体种养基地,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至1995年农业总产值达4.9亿元(当年价),农民的人均纯收入2388.5元,一个郊区型农业经济新格局初步确立起来。芗城区 - 工业经济芗城区漳州城的工业是从家庭手工业和手工业作坊发展起来的。五代时期,大量的北方移民进入漳州,也带来先进的手工业生产技术,除制造简单的农具以外,还可织苎布。宋代手工业蓬勃发展,苎布生产相当普遍,同时也开始织棉布,酿酒、陶瓷、冶金也有了相当的规模。元代经济停滞。明朝中叶,漳州城的手工业相当繁荣,特别是月港的兴起沟通了海内外贸易,促进境内手工业的迅速发展。纺织品有葛布、蕉布,尤其是漳绒、漳纱、漳缎、刺绣最为出名,有相当部分销往国外。制糖业已发展到可制白砂糖和冰糖,造船、冶矿、陶瓷、雕刻有相当水平,八宝丹(片仔癀)、神曲茶饼等中成药也已经相继问世。这个时期,“城之内,百工鳞集,机杼炉锤,心手俱应”,城市空前繁盛。清中叶,手工业已经有了专业的纺织生产工场,还有许多染坊,所染出的布色彩斑斓。漳州特产八宝印泥已经誉满全国,开始大量生产地方名牌产品八宝丹。还有许多工艺品,在当时是独树一帜的。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民族工业和手工业遭到猛烈的冲击。漳州城的纺织业、糖业、烟业、铁业、陶器业开始走向衰落。辛亥革命后,手工业虽有一段芗城区恢复时期,但终不能再现昔日的繁荣。“五四”运动以后,许多有志之士开始寻找民族工业的出路,建设一部分现代工业,有电力、织布、印刷、玻璃等20多家工厂,但规模小,设备落后,经不起风浪,或倒闭,或成作坊,至1949年,已所剩无几。9月,漳州解放。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调解劳资纠纷,组建行业生产合作社,实行工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发展生产力,改革生产关系,从1958年开始至1964年,初步奠定现代化的工业体系。1965年,有国营工厂45家、集体企业99家,有食品饮料、服装、皮革、塑料、冶金、机械、纺织、造纸、电子等17个门类数千个产品,工业产值由1957年的2400万元增至6925万元,增长278%。后来由于“文化大革命”,工业生产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新建、扩建许多工厂,至1984年,工业产值达1.56亿元。1985年地改市,原所属的企业基本划归市属,芗城区只剩下几个小弱散的工厂。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大力发展经济、扩大对外开放,经过十年奋斗,至1995年,乡镇企业、街道工业、“三资”企业成为全区经济的三大支柱。十年共创办街道企业502家、乡镇企业1953家、“三资”企业161家,实现工业产值33.1亿元,建立由食品加工、服装、皮革、冶金、家具、电子、造纸等76个工业门类8000种产品的工业体系。芗城罐头厂、华庆罐头厂获得ISO9000质量认证。开辟了前锋工业加工区、金峰工业区、港桥食品加工区和一批镇、街工业小区。形成了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各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芗城区 - 人文景观芗城区芗城区人文荟萃。唐以前,这里远离中原,是一片地广人稀的蛮荒之地。唐朝,乃为东南边陲。随着漳州的开发,朝廷派遣北方官员入漳施治。这些官员不乏诗人好友赠颂,留下一些不朽的诗文。如郎士元《送陆员外赴漳州》、顾况《酬张九使君》、白居易的《送吕漳州》、柳宗元的《寄漳汀封连四州》,还有曾到此任刺史的张登、徐放、韩泰、欧阳詹、史淮翰等以及县籍第一个进士、诗人周匡物都留下许多诗作。两宋时,王安石、苏轼、蔡襄、王朝俊等也留下许多不朽之作。至明朝,县籍文人墨士郑怀魁、蒋孟育、陈翼飞、张燮等,把漳州的文化推向一个高度。近现代,祖籍漳城的许地山、杨骚、林语堂是国内外的知名人士。陶铸、郭化若来漳时,也留有感怀诗篇。芗城区千百年来,漳城英才辈出,灿若群星。他们之中有名臣贤宦,也有能工巧匠;有气壮山河的英烈,也有惊天动地的民族英雄。唐时,陈元光开漳,劝农重本,兴庠序,举贤能,其子陈珦,举明经,成为登科第一人。至宋朝,黄彦臣、颜师鲁、朱熹、孙昭先等官员,或刚正不阿,或修正法度,抑制豪强,或赈济灾民,益事于民。明清时,汪凯、谢琏、郑怀魁、陈孟贞、柯应凤、谢亦骥、胡必奇、黄可润等,或不避权势,惩奸激浊,或论时政利弊,平冤狱,宽征输,省徭役,或教化子民,或清正廉洁。此外,近现代史上漳州城做为闽南重镇,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中,做出了突出贡献。明末清初,郑成功反清复明,收复台湾;清朝中叶,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都把漳州城做为复兴的基地。民国时,漳州城的政治、社会经济经历过激烈的动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革命烈火越烧越旺,许多共产党员英勇地献出年轻的生命。李金发、王占春、翁泽生、许土淼、庄克、高捷成、柯联魁等烈士功昭日月。芗城经济的发展,还赖于许多能人,如冶铸能手黄取,巧匠张甫太,丹青、肖像和泥雕能手李明月,公路工程先驱施大鎏,片仔癀传人黄拢等等。我国神经外科医学创始人赵以成,全国著名的天文学家戴文赛等为新中国的科学事业贡献毕生的精力,实业家杨天恩、蔡竹禅、陈荣芳、郑萍、陈文通、周廷扬、林杏雨等是漳城现代经济的先驱。正是这些芗城儿女的奋斗不息,推动着芗城的社会进步,生产发展,文化繁荣,家乡兴旺。
招商热线:400-151-2002